您当前所在位置: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人文学院 教学科研 诗歌研究中心

人文学院成功举办当代诗歌交流中心论坛(第七期)座谈会

作者:韩静文信息来源:原创发布日期:2023-05-28

  为了进一步培养我校师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,增强诗歌审美鉴赏能力,人文学院于5月27日上午8:30在9612会议室举办了“当代诗歌交流中心论坛(第七期)座谈会”。本次座谈会特别邀请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张桃洲教授主讲,河南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、开封诗歌学会会长李双、河南青年诗人纳兰、诗人郭绍敏等多位专家出席。本次座谈会由人文学院苗霞院长主持。

  会议伊始,苗霞院长首先介绍与会嘉宾,并向各位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与感谢。张桃洲教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“诗中的语言”。他首先引用布洛茨基的话来证明,诗是语言的艺术。在此之后,张桃洲教授以昌耀的作品《语言》为例,具体展开分析了《语言》中的“四个语言场景”以及“昌耀诗歌的语言特征”。此外,张桃洲教授还特别谈到了诗歌的语言困境以及“诗的危机”。他认为,诗歌语言是无力的,正如昌耀在《紫金冠》中所描述的那般:“我不能描摹出的一种完美是紫金冠。”最后,张桃洲教授指出,“语言作为寂静之音说话”,就意味着诗从沉默那里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能力,通过呢喃、呼告、“哭泣”等来发出声音。这些声音正是诗的原初语言。

  在本次座谈会后半段,张鲜明老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经历,与同学们探讨了“语言与思维的关系”问题。李双老师重点谈论了诗歌“可说与不可说”的问题,并带有总结性地指出,越是精准的逻辑性语言,越是无法表达语言背后不可言说的一面。纳兰老师从“语言”“生命”与“神圣”三个角度论证了“现代困境与诗学救赎”。郭绍敏老师则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,认为诗歌可以适当与自然科学相融合,吸取后者的优长,拓展诗歌自身的表现内容,从而获得崭新的生命力。

  座谈会最后,苗霞院长做总结发言。苗霞院长指出,张桃洲教授今天的讲座,给与会的诸位师生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与触动,既丰富了我们的思想,又提高了我们的认知。他不仅在对诗歌怀抱热情的初学者心中打开了一扇“诗情之窗”,还引导各位透过这扇迷人的窗户继续向前追索。

  本次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。“当代诗歌交流中心论坛系列活动”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科传学院当代诗歌的研究与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研讨平台,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,在与专家学者的近距离接触中感受“大家风采”,接受思想洗礼,不断积淀自身的人文素养,全面提高综合素质。

fbb2810f54be325b312caadac286a3a

4881974b3dc58c49a4a581ea5d37d46

fd299f0d0d4c218c05a4fcd18caf5af

e91be7c85136b961fe37ab343293bd4